...
博客
性别角色逆转:1900 年至今的全球文化驱动力</trp-post-container

性别角色逆转:1900 年至今的全球文化驱动力

亚历山大-劳森
由 
亚历山大-劳森 
 灵魂捕手
阅读 30 分钟
调查
8 月 08, 2025

下载 PDF 版本: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艳舞女郎和早期妇女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 世纪 20 年代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别规范受到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年轻的 "艳舞女郎 "将头发剪成短发,穿着及膝裙装,在公共场合抽烟喝酒,对约会和性生活采取更加自由的态度。这些 "摇摆女郎 "象征着一种 "新品种" 在这十年中,女性不再惧怕曾经只属于男性的行为。这十年以政治解放为开端(例如,1920 年美国第 19 项修正案赋予了妇女投票权),并将这种自由转化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劳动大军,比以往更加独立地参与城市消费文化。这个时代还引入了早期的性反传统实验;事实上,20 世纪 20 年代被描述为社会和性实验时期(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在此期间 "双性恋变得时髦" 在一些城市圈子里。尽管完全的平等仍未实现,但艳舞时代引发的社会变革将在后世得到进一步加强。简而言之,20 世纪 20 年代打破了 "得体 "的女性行为模式--女性公开社交和表达欲望--为长期颠覆传统性别角色埋下了种子。

二战后:家政、消费女权主义和第二次浪潮的激荡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颠覆了性别角色,因为世界各地的妇女开始从事因男性参战而空出的工作。在美国和欧洲,妇女在军需工厂、办公室和军事支持部门工作,证明她们有能力完成 "男人的工作"。然而,随着 1945 年和平的到来,保守派重新确立了男女分工。在西方国家,数百万妇女 "从'男人的工作'中复员,为返回的军人让路"回归家庭生活。20 世纪 50 年代,郊区家庭主妇被理想化:媒体和广告商美化了女性在新兴富裕社会中作为妻子、母亲和快乐消费者的角色。例如,在美国,广告宣传同时赞扬了妇女在战时为工业做出的贡献,然后又强调了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 "鼓励她们从事家务劳动" 一旦战争结束,她们就会将自己的爱国责任视为己任。市场营销人员积极向妇女推销省力的家用电器和方便食品,将她们塑造为 主要消费者 战后经济的蓬勃发展。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 "消费女权主义" - 在强化传统女性理想的同时,也赋予了女性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作为家庭决策者)。然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循规蹈矩的外表下,裂缝正在形成。妇女的受教育率悄然上升,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许多受过教育的家庭主妇感受到了一种 "无名的问题",一种对家务局限性的强烈不满(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在《家庭主妇》一书中阐明了这一点)。 女性奥秘, 1963).为下一波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战后时代的悖论是,妇女被推销一种家庭美满和消费的理想,尽管这种经历让许多人渴望更广泛的角色--这种紧张关系将助长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第二波女权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欧和共产主义亚洲,本世纪中期出现了一种不同的模式:社会主义政权将促进妇女加入劳动力队伍作为一项国策(如毛泽东时代中国的 "妇女能顶半边天")。虽然在实践中,妇女往往承担着双重负担(工人和家庭主妇),但国家社会主义确实在教育和劳动领域推进了正式的性别平等。因此,到 20 世纪中叶,多种全球思潮--西方的家庭复兴与东方的平等主义精神--正在挑战和重新定义男性养家糊口者与女性家庭主妇的古老分工。

20 世纪 60 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青春、性自由与时尚

20 世纪 60 年代标志着由年轻人推动的文化和性革命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爆发。在西方,以 "摇摆伦敦 "为代表的这十年庆祝了 现代性在伦敦,新的音乐、个人自由和对旧禁忌的摒弃成为主流。伦敦成为新音乐、新风格和新自由的中心: 玛丽-昆特的迷你裙 迷你裙 "虽然让老一辈人感到羞耻,但却成为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和时尚有了新的主宰权的象征。穿着迷你裙的年轻女性(以及留着长发的反文化时尚男性)都蔑视严格的性别着装规范。迷你裙的推出 避孕药 1961年在英国获得批准,1960年在美国获得批准)是性自由的分水岭。大量未婚女性第一次可以可靠地控制生育,使性与强制性婚姻和生育脱钩。这种技术和社会的转变意味着,从理论上讲,妇女可以享受随意的或婚前的性行为,而且后果较小,而这一领域以前是由男性主导的。女性 "性解放" 运动蓬勃发展,鼓励男女将性表达视为一种个人权利,而不是道德上的越轨行为。

与此同时,这十年的 反文化 他们几乎挑战了传统权威的每一根支柱,包括父权制的性别规范。北美、西欧和其他地区的青年不仅抗议战争和种族不公,还抗议规范两性关系的保守准则。 "宽容" 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的流行语;保守的评论家对此表示谴责,但年轻人对裸体、同居和另类生活方式持更加开放的态度。文化中心,如 摇摆伦敦旧金山的 "爱之夏"(1967 年) 在摇滚音乐节、"自由恋爱 "公社和实验性的生活安排中,男女同居的社会世界成为典范。妇女解放团体--早期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者--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出现,直接抨击了家务或贞洁应约束妇女生活的观念。个人即政治 "的口号概括了避孕、性行为和家庭角色等问题如何成为公众辩论的主题。到 1969 年,美国女权主义者组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抗议活动(如 1968 年美国小姐选美抗议 反对物化)。总之,20 世纪 60 年代打破了许多性别期望: 年轻女性主张前所未有的性代理权和公众话语权在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年轻男性被鼓励变得更加情绪化、和平主义或集体主义--在战后军事化的文化中,这些特质在传统上并不具有男子气概。这种深刻的文化断裂为角色倒置奠定了进一步的基础,因为它使女性的行为和权利正常化,而这些行为和权利曾是男性的特权,同时也为男性跳出委曲求全的供养者角色开辟了空间。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巴黎:性实验与 "自由

如果说伦敦是 迷你裙和音乐, 巴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法国是哲学和性实验的熔炉。法国学生和工人的起义 1968 年 5 月 概括了那个时代的解放精神。著名的巴黎叛乱 "始于学生要求有权互相睡觉" 在大学宿舍里,爆发了一场更广泛的反抗运动。 "令人窒息的教皇至上保守主义" 戴高乐的法国。在拉丁区,学生们拆除了校园住房中的性别隔离设施,以此作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象征性打击。5月68日的口号将马克思与性暗示结合在一起--"我们要为马克思而战"。 "像解开裤带一样解开你的大脑" - 这表明性自由与新左派的精神是多么的密不可分。这场动荡对法国社会的性别和性规范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几乎就在一瞬间,法国出现了十年前无法想象的激进主义: 法国第一个激进的同性恋权利组织(FHAR - 同性恋革命行动阵线)成立于 1971 年和一个激进分子 妇女解放运动(MLF) 也开始兴起。20 世纪 70 年代,巴黎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以前卫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开放式婚姻、双性恋风流韵事,以及对资产阶级家庭束缚的普遍排斥。著名哲学家 西蒙娜-德-波伏娃和让-保罗-萨特例如,她与双性恋者保持着公开的关系,这反映了巴黎波西米亚质疑异性恋配对排他性的广泛趋势。事实上,"双性恋 "一词 "双性恋时尚" 到 20 世纪 70 年代,"性别 "一词被用于华丽摇滚和艺术亚文化(巴黎是其中心之一),在这些文化中,玩弄性别和性取向是一种时尚。那些曾经偷偷摸摸或备受谴责的行为,如双性恋、未婚同居等,在城市精英中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当然,这些自由并非没有反弹。法国(和其他地方)的传统天主教和父权制阶层对家庭价值观的侵蚀感到恐惧。但是,瓶子里的精灵已经出来了: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法律本身也跟上了文化变革的步伐(例如:《家庭法》)、 1975 年堕胎合法化 正如我们接下来所讨论的。在世界各地,类似的模式也在上演: 北欧 丹麦人很早就接受了性开放的观念(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丹麦的放任青年文化蓬勃发展)、 日本 经历了激进的学生运动和 "莫加" (在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区,出现了突破性别界限的反文化艺术场景(尽管是在更加压抑的制度下)。然而,巴黎仍然是这个时代在爱情和性方面 "自由 "的象征--它是重新定义女性气质(冒险而非端庄)和男性气质(放任而非占有)的主要积极推动力。城市在 性别特征的社会工程 是为了使以下观念正常化 个人自由和真实性超越了传统的性别期望从而加速了角色的颠倒。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一系列关键性全球变革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立法 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婚姻、生育和家庭--这些领域在历史上是男女角色的基础。其中一条主要战线是 堕胎合法化.苏联是先驱,在 1920 年将选择性堕胎合法化,作为妇女解放的早期姿态(尽管后来在斯大林时期受到限制)。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更大范围内放开了堕胎。例如 英国 1967 年《堕胎法 在广泛的标准下将该程序合法化 美国最高法院 罗伊诉韦德案 1973 年的决定 废除禁令,保障美国妇女在怀孕头三个月堕胎的权利,以及 1975 年法国的 "面纱法 经过全国范围内的激烈辩论,美国将堕胎合法化。在这一时期,数十个其他国家(从加拿大、德国到印度和中国)也在妇女健康、身体自主权以及意外怀孕的社会成本等论点的推动下,扩大了堕胎的范围。堕胎对性别角色的影响是巨大的:妇女有能力控制生育意味着她们可以更可靠地规划教育和职业生涯,从而打破了过去认为妇女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以持续生育为中心的假设。它还改变了性关系中的权力态势--对怀孕的恐惧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女性的性自主权,而随着这种恐惧的减少,女性可以与男性更加平等地进行性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中,如 意大利(1970 年离婚合法化,1978 年堕胎合法化)印度(1971 年堕胎合法化)这些改革既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也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解放。

同样具有变革意义的是 放宽离婚法.传统上,离婚(如果允许离婚的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会被污名化,通常只有在证明配偶有过错(通奸、虐待等)的情况下才能离婚,这通常会使妇女因法律和经济上的依赖性而陷入难以维系的婚姻中。这种情况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迅速改变。 加利福尼亚州 1969 年的无过错离婚法 - 美国第一个允许双方同意离婚而不追究责任的法案。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效仿了这一做法,将婚姻作为不可解除的契约的观念彻底打破。类似的浪潮冲击着其他国家:例如 英国《1969 年离婚改革法 (1971年生效)引入了无过错原则,瑞典早些时候也放宽了离婚条件,甚至传统的天主教国家最终也屈服了(西班牙于1981年屈服,爱尔兰于1996年屈服,但当时已受到强大的社会压力)。其直接结果是 "离婚革命" - 从 1960 年到 1980 年,离婚率 增加了一倍多 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激增。大约 1970 年结婚的美国夫妇中有 50% 最终离婚相比之下,1950 年的结婚人数不到 20%。突然之间,终身的性别交易(男性供养者和女性家庭主妇的永久结合)的前景不再有保障。妇女可以摆脱不幸福的婚姻,而且越来越多的妇女这样做了,特别是随着耻辱感的减少。另一方面,男性则不能指望妻子会一直 无论如何 的满足感。研究人员指出,这个时代离婚率的飙升是过度决定的。 法律变革 "打开了闸门",性革命(使婚外情更容易发生)、女性就业率的上升和女权意识的增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些改革给予了妻子更多的自由,让她们可以离开不满意的婚姻。这些改革对性别角色的长期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们 使妇女摆脱了被迫依赖 另一方面,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挑战--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以及关于如何抚养子女的争论。另一方面,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挑战--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以及关于子女如何成长的争论。当时的观察家们谈到了 "家庭危机",然而到了 20 世纪末,离婚和再婚已经司空见惯。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法律上可以选择离开、 婚姻不再是一种责任和牺牲的制度,而更多地成为一种个人成就("灵魂伴侣 "模式)。.这种新风尚重视情感交流和灵活性--这些传统上被视为女性的技能--在许多方面迫使男性比女性更加适应,因为人们不再指望女性能够容忍单方面的安排。总之,20 世纪末生育和离婚的法律自由化积极地重塑了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女性获得了曾经被剥夺的能动性和公共权利,而男性在家庭中的传统权威则被正式削减。

流行文化与媒体:男性和女性形象的转变

整个 20 世纪直至 21 世纪、 大众文化、电影和音乐 是性别角色变化的强大动力。它们不仅反映了不断演变的规范,而且往往通过为男性和女性提供新的榜样和叙事,加速了规范的演变。在 20世纪中叶例如,好莱坞开始展现刚毅男性英雄外表下的裂痕。二战结束后,出现了一种电影类型,突出了 "危机中的男性气质".约翰-韦恩(John Wayne)等经典男主角抱怨说,银幕上的男人变得 "太神经质 "了。 无因的反叛 (1955)或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的敏感角色标志着一种新的原型:脆弱、情感复杂的年轻人与旧的父权权威发生冲突。这些 "敏感、女性化的'叹息男'" (一些影评人称他们为 "蝙蝠侠",他们往往被描绘成在身份认同、家庭期望甚至同性恋潜台词中挣扎的令人同情的主人公。例如,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走红表明了一种文化共鸣--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男性的形象是 "具有历史上女性被物化和受害的特征"但他仍然是故事中的英雄。电影中的这一趋势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更广泛的性别焦虑:随着女性获得小自由以及《金赛报告》(1948 年和 1953 年)揭露了多变的性行为,传统的男子气概变得不那么安全了。男性不再是无懈可击的供养者,而是成为媒体审视和反省的对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电影和电视将继续扩大可接受的男子气概的范围--从 20 世纪 80 年代情景喜剧中温文尔雅、以家庭为重的父亲,到 20 世纪 90 年代电视剧中情感脆弱的男主角。

对于女性而言,流行文化的演变同样引人注目。早期的好莱坞大多将女性角色理想化为贤惠的家庭主妇或爱情伴侣,但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的形象出现了。 以独立、以事业为重的女性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开播 - 例如 玛丽-泰勒-摩尔秀 (1970-77)塑造了一位在新闻编辑室工作得风生水起的单身女性形象,这在 20 世纪 50 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电影中,像 邦妮在 邦妮与克莱德 (1967)里普利在 外星人 (1979) 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通过自信、有时暴力或扮演传统意义上的男性角色,打破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雷普利》最初被写成男性角色,后来成为标志性的女性动作英雄)。将女性描绘成有能力的主角,有助于使 "力量、领导力和智力并非男性独有 "的观念正常化。与此同时,女艺人在个人风格和公众形象方面也突破了界限。到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歌星如 麦当娜 她们控制了自己的性形象--将女性的魅力与公开的权力和商业智慧结合在一起--影响了一代人摒弃麦当娜/娼妓的双重标准,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女性的性能力。

流行文化中对性别规范最张扬的挑战或许来自于 音乐和时尚场景.20 世纪 70 年代 华丽摇滚 运动的代表人物,如 大卫-鲍伊 (以及后来的马克-博朗和普林斯等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模糊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尤其是鲍伊,他浓妆艳抹,穿着雌雄同体的服装,公开玩弄双性恋,并采用戏剧化的舞台角色(如 齐格-星尘),打破了人们对性别的期待。在 1972 年的一本杂志封面上,鲍伊被挑衅地问道 "你配得上大卫-鲍伊吗?"这凸显了他的存在如何挑战了作为一个男人的意义。鲍伊 "拒绝符合'男性'的期望"。 他利用时尚和表演来解放自己,并鼓励粉丝也这样做。有分析指出,他对传统男性气质的不以为然 与自己 "阳刚和阴柔两方面都有接触" - 吸引了那些 "渴望自由" 的社会限制。华丽时代的性别混搭风格(男装闪亮、女装燕尾服等)产生了连锁反应:它为后来非二元或不固定性别身份的表达方式播下了被接受的种子。到了 20 世纪末,看到男流行艺术家画眼线或女流行艺术家剃光头已经不那么令人震惊了,而在之前的几十年里,这样的事情会引起人们的愤怒。

大众传媒也直接涉及性别问题:《世界新闻报》、《世界日报》、《世界日报》、《世界日报 20 世纪 80-90 年代带来了女权主义主题 进入主流电影(如 塞尔玛与路易丝 1991年,一部女性兄弟/公路电影颠覆了男性逃犯的剧本)和文学(女权主义和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者作家的崛起赢得了广泛的读者)。此外,美国和欧洲流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意味着这些新的男女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美国的一名青少年 巴西印度 例如,在 20 世纪 90 年代,人们在观看西方电影或音乐录影带时,看到摇滚女星或富有同情心的男性英雄,就会受到启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性别规范。与此相反,本地电影业也开始反映出变化。 宝莱坞从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开始,人们看到了更多职业女性主角和敏感、平等的浪漫英雄的形象,这表明印度电影已从早期的超男子气概和腼腆的女性化模式中摆脱出来。总之,流行文化积极 工程性别特征 它提供了新的原型:它让男人们知道,有爱心也可以很酷(想想从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不屈不挠的大男子主义到近期动作片中更多情感纠葛的英雄的演变),它也让女人知道,自信和自主也可以令人钦佩(例如,20 世纪 90 年代对 "女孩力量 "的赞美)。长期的影响是,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男性和女性所能做的事情有了更加多变的概念--这是颠覆传统角色必不可少的一股文化暗流。

教育与职场:角色融合与 "新女性"/"新男性"

性别角色转变的另一个决定性领域是 接受教育和融入劳动力队伍.1900 年前后,在大多数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是男性,大多数已婚妇女不外出工作。到了 21 世纪,许多地区的情况已完全逆转。在 美国例如,1950 年女性仅获得 24% 的学士学位,而现在约有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50%如今,她们的人数已超过了男性--到 2003 年,大约有 1.35 名女大学毕业生对 1 名男大学毕业生全球也出现了类似的里程碑:在加拿大、欧洲大部分地区、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现在进入大学的女性人数超过了男性。这场教育革命既是性别规范转变的推动力,也是性别规范转变的结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女孩接受高等教育,她们推迟了婚期,并以职业为目标,而不仅仅是 "工作到为人母"。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年轻女性的期望已经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她们开始学习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学科(科学、法律、医学),并将自己视为未来的专业人士。反过来,她们在学业上的成功也挑战了男性智力优越的旧观念,并造就了一批有资格担任领导职务的女性。工作场所慢慢吸收了这些变化。女性 劳动参与率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急剧攀升--在美国,成年女性的这一比例从 1960 年的不足 40% 上升到了 2000 年的不足 40%。 1999 年之前的 60%随后趋于平稳。在整个西欧,随着经济向服务业转型以及法律禁止性别就业歧视,女性就业率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也出现了激增。即使在传统上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低的国家(由于文化规范或宗教原因),如南欧或中东的部分地区,20 世纪末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也逐渐上升,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以及教育和医疗保健行业。

女性涌入曾经由男性主导的工作场所,直接颠覆了历史角色--女性成为养家糊口的人和管理者,男性则适应了并非总是主要挣钱者的角色。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在许多国家,女性成为医生、律师、教授、政治家和军人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领导政府的现象(从 英迪拉-甘地撒切尔夫人 从 20 世纪的 "女性 "到 21 世纪的 "男性"),打破了 "男性 "在政治领导中的终极角色。虽然性别薪酬差距和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但其文化影响却是深远的: 2025 年长大的男孩经常看到妇女担任领导职务--教师、老板,甚至是国家总统--这在一个世纪前是罕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这就使自信、分析性思维和战略决策等特质正常化,成为人类的特质,而不是男性独有的特质。

相反,随着女性从事更多的有偿工作,男性也逐渐更多地从事以下工作 家庭和护理角色.20 世纪末产生了 "新爸爸" - 一个会换尿布、推婴儿车的父亲,一个平等的共同养育者,而不是过去遥远的养家糊口者。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父亲的理想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专制管教者转变为 2000 年代的敏感、投入的父亲形象。育儿书籍和媒体开始赞美能够养育子女的男性;流行的说法是 "今天的好父亲换尿布和换轮胎一样在行" 这种文化推动一方面是现实需要(双职工家庭要求父亲分担育儿责任),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需要(女权主义和心理学研究强调父亲的情感角色)。许多国家引入了 侍产假 或 "育儿假 "政策,明确鼓励男性请假照顾新生儿--这一概念会让 20 世纪 50 年代的雇主大吃一惊。在一些北欧国家,这种政策导致大多数新生儿父亲休大量假期,从而巩固了人们的期望,即男性 像母亲一样在婴儿期亲力亲为。最终的结果是,某些曾经被视为女性固有的技能和特质--耐心、温柔、持家--如今已成为人类的共同技能。与祖辈时代严格的角色分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年轻男性通常被期望(而且往往愿意)做饭、打扫卫生和照顾孩子。

儿童教育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学校也在努力消除性别偏见:例如,教科书越来越多地 避免只把男生描绘成医生,把女生描绘成护士,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志向。鼓励女生学习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计划,以及反过来试图让男生参与情感和交流(以减少攻击行为和辍学率)的计划,都是有意识的做法。 社会工程学 平衡性别特征。然而,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女孩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许多国家,女孩在大多数水平上都超过了男孩),教育工作者现在正努力解决新出现的 "男孩危机" 在教育领域,一些人认为,传统的男孩活力正在被病态化,教学中的男性榜样也很少。在家庭方面,妇女现在在许多情况下肩负着 "双重负担"--既要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又要承担更多的养育子女的责任--这促使人们呼吁男性在家庭中更进一步。显然,教育和工作的平等化并没有 充分地 虽然《世界人权宣言》颠覆了性别角色的方方面面,但它极大地削弱了性别决定生活领域的旧观念。现在可以看到的一个长期后果是,男性和女性往往 并肩作战,分担家务根据个人优势而非预设的社会规则来协商角色。这种持续的协商本身就是性别角色倒置和流动的标志。

数字时代(2000-2020 年代):勾搭文化、社交媒体和数字性别激进主义

在 21 世纪,出现了几种新的文化力量,它们继续推动着(有时也使之复杂化)全球 性别角色的演变。其中之一是 "勾搭文化" 在年轻人和青壮年中。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约会规范已从传统的求爱方式转向更随意、更直接的邂逅--通常是通过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发起的。约会一词 "勾搭" (意指没有承诺的随意性接触或浪漫接触)在 2000 年代开始流行。虽然休闲性爱在早期当然存在(事实上,60 年代的性革命使它更容易被接受),但现在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广泛接受了 男女 参与非承诺性的亲密关系。在大学校园内外,年轻女性与年轻男性发生一夜情一般都是社会所允许的。这与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盛行的双重标准大相径庭,在历史上,男人的滥交行为被容忍(甚至被炫耀),而女人却因为同样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批判。对当代年轻人的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人 "勾搭 "的动机是相似的--从生理满足到寻找最终的伴侣--而且 妇女积极行使其性权力 而不仅仅是默许男性。科技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Tinder、Bumble 等交友软件以及全球同类软件让女性在主动联系方面拥有了发言权(尤其是 Bumble,它要求女性先发信息,颠覆了追求的剧本)。然而,勾搭文化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的动力。一些研究人员和社会评论家对情感脱节或对长期关系形成的影响表示担忧。 "真实的联系" 在以刷卡为驱动力的约会场景中。尽管如此,其总体效果是进一步解放了女性的性行为,使其与男性的性行为持平,并促使男性适应女性在交配市场上更大的选择性和独立性。

社交媒体 是性别领域的另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像 Instagram、YouTube 和 TikTok 为个人以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身份提供了途径,使不同的性别表现形式得到关注。例如,雌雄同体或非二元影响者可以吸引大量追随者,从而使大众受众的性别表现差异正常化,这是早期亚文化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可以说是 围绕性别外观和认可的压力加剧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 Instagram 时代,女孩和年轻女性往往面临更强烈的焦虑和自我物化--争相 "点赞 "会强化她们的价值与美貌和可取性挂钩的观念,以新的形式呼应旧的父权标准。男性也会为获得认可而策划图片:"影响者 "的崛起意味着年轻男性可能会感到压力,需要展示传统的男性标志--肌肉发达的体格、奢华的财产--以获得网络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可以 延续某些陈规陋习 (例如,女性是美丽的代言人,男性是成功的表演者),甚至在破坏他人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另一种现象是 "验证文化 "的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女性和男性都在不断寻求对自己生活的反馈。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导致了一种 数字社会工程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积极塑造自己的性别形象,以适应算法中任何能吸引眼球的东西,无论是超女性美学还是超男性姿态,而其他人则故意颠覆这些规范,以脱颖而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还使女权主义和性别进步思想得以跨国传播。在一个国家,挑战性别规范的时尚潮流或活动可以在一夜之间病毒式传播,影响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例如,年轻男子在社交媒体上涂指甲油或穿裙子的潮流,就能在一夜之间影响另一个国家的年轻人。 韩国或墨西哥 部分原因是看到西方名人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做,再加上本地青年文化自己的创新者。

最后,数字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与性别有关的活动和讨论.......。 #MeToo 运动 在 2017-2018 年爆发的 "性骚扰 "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只是一个供女性分享性骚扰经历的标签,后来却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号召,推翻了从好莱坞到政府等各行各业的权势人物。2018 年,观察家们注意到 "在世界各地,妇女们站了起来,大声说出了她们在男人手中所遭受的虐待"。 他们通常以社交媒体为平台。#MeToo 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工作场所骚扰和 "同意 "等问题的认识,还引发了关于 "有毒男性气质 "的对话--质疑那些鼓励男性以有害方式行使权力的文化规范。数字行动主义也让人们开始关注 LGBTQ+ 的权利:通过网络社区,接受变性人(#TransRightsAreHumanRights)和承认非二元性别的运动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势头,挑战了支撑传统性别角色的男/女二元对立。与此同时、 男子运动 网络上的 "男权社区 "也在蓬勃发展--从倡导参与父亲角色或男性心理健康的积极团体,到反动社区(如 "乱伦者 "或某些男权论坛),都在反击他们所认为的女权主义的过激行为。男权 叙事冲突 在互联网上,这种现象非常明显:每一次女权运动,往往都会出现厌恶女性的嘲讽反击;每一次庆祝角色反转,都会出现谴责 "丧失男子气概 "或 "攻击女性气质 "的声音。这种喧嚣本身就证明了性别角色在不断变化。数字激进主义的长期影响仍在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加速了性别角色的变化。 性别辩论全球化.被视为具有压迫性的地方习俗或法律会被国际受众所抨击,同样,进步的变革也会更快地传播开来。就社会工程学而言,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一个战场,在这里,男性和女性的观念不断被解构,并通过备忘录、活动和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被重构。

结论:性别角色倒置及其长期后果

在过去的 125 年里,这些文化、政治和技术力量的累积影响是 僵化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被打破,许多性别行为相对倒置.全世界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曾经被贴上男性标签的角色和特质:她们获得高学位,领导公司和国家,公开表达性欲望,并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妻子和母亲之外的人。而男性则越来越多地涉足传统的女性领域:从亲力亲为的养育子女和家务劳动,到更开放的情感以及与女性同龄人的合作,而不是自动占据主导地位。这两种性别(实际上是那些在二元身份之外的性别)已成为 在社会角色上更相似 比有历史记录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并不是说已经达到了绝对的平等或互换,但趋势是明显的。社会学家指出,许多社会已经从 性别角色互补 (每种性别都发挥着相反的、"完成 "的功能),朝着 平等或流动角色我们看到,女性在军事战斗中表现出色,而男性则在护理和幼儿教育中表现出色。我们看到女性在军事战斗中表现出色,男性在护理和幼儿教育中表现出色--这些现实颠覆了几个世纪以来关于体能和养育本能的假设。

"(《世界人权宣言》) 长期后果 这种角色倒置的影响是复杂的,而且仍在发展之中。一方面,社会收益是显而易见的:性别平等的加强与更高的经济发展、更大的创新和更多的个人自由相关联。妇女解放改善了大约一半人口的健康、教育和人权状况。男性从 "僵硬的上唇 "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说带来了更丰富的情感生活,允许他们成为照顾者,而不仅仅是提供者。在许多研究中,伴侣分担角色的家庭往往对夫妻关系的满意度更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更强。然而,这些转变也带来了 新的紧张局势和挑战.如何组建家庭和生活的传统模式已不稳定--导致了一些人所说的 "后现代 "家庭时代。许多国家的结婚率都在下降(例如,千禧一代的结婚率远远低于他们的祖辈),而那些结婚的人则更晚,更多地是作为一种 "后现代 "家庭模式。 选择 而不是必需品。发达社会的出生率急剧下降,部分原因是受过教育和拥有职业的妇女选择少生孩子和晚生孩子。这引发了对人口和劳动力老龄化的人口和经济担忧。离婚和单亲的发生率较高,虽然反映了个人自由,但也意味着许多孩子在父母一方的陪伴下成长,这可能会加剧经济和社会压力(母亲往往肩负着单亲家庭的重担--这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 "解放 "负担)。此外,一些男性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身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并没有 需要 他们是旧意义上的供养者或保护者。后女权主义时代 "脆弱 "或 "迷失 "男性的现象经常被讨论,例如,年轻男性辍学率或工作率较高,或倾向于承诺回归明确角色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女性也面临着 "女超人 "的挤压:她们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要维持一个完美的家庭,还要顺应社会对美丽和母性的压力--这些高要求可能会导致压力和倦怠,这表明在后女权主义时代,平等的重要性正在减弱。 期望 在支持性结构方面,平等的步伐可能已经放慢。

在文化方面,对话仍在继续:什么是 "文化"? 有毒的男性气质 与健康的男性气质?社会应该鼓励男性更加传统地阳刚,还是进一步拥抱他们的阴柔一面?女性在摆脱传统角色后是否真的更快乐,还是许多人暗地里渴望明确的期望?不同群体和地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例如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这些国家是性别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生活满意度也非常高,并将不分性别的育儿和工作政策正常化。与此相反,一些迅速采用西方性别规范的社会却感受到了反弹--面对他们所认为的社会解体,部分民众呼吁 "回归 "传统(这在东欧部分地区、中东,甚至美国某些保守或宗教复兴运动中都能看到)。现实很可能是一种平衡:将个人从僵化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的收益是巨大的,但人类也在适应一种新的社会平衡。性别角色倒置在很多方面都是一种 试验仍在进行中 - 一种没有历史先例可循的、人为的社会演变。

从学术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一长达一个世纪的转变的驱动因素确实是 活动每一种文化潮流--无论是艳舞女郎的反抗、家庭主妇的消费赋权、女权主义者的抗议、摇滚明星的雌雄同体,还是病毒式标签--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重塑性别 "社会剧本.男性 "和 "女性 "的角色不再是对立和固定的,而是人类行为光谱上的点,个人可以混合和修改。正如一位文化评论家在回顾过去时所指出的那样,这些全球趋势的最终遗产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个人可以理想地成为 "没有禁忌,勇于尝试,同时接触自己的男性和女性一面"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超越了旧有的二元对立,变得更加完整。传统主义者可能会惋惜失去的东西,而进步主义者则会庆祝得到的东西,学者们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分析这一宏大的社会变革。性别角色的颠倒--由 20 世纪的动荡掀起--仍然是现代社会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决定性的发展之一,它积极地为社会中的所有人创造了新的特征和可能性。

你怎么看?